(人民日报)韩长赋:改革释放种业活力

 

       种子是不可替代的农业生产资料,优良品种是先进农业技术的集中载体,强大种业是现代农业的基础保障。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,并且主要装中国粮,必须把种子紧紧抓在自己手中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,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,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。近年来,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对种业发展予以强调,国务院也相继出台文件对种业改革发展做出全面部署,为加快种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。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,着眼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发展现代农业,立足种业的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地位,做大做强现代种业,真正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。 

       新中国成立以来,我国农作物品种普遍经历了6—7次更新换代,一粒“小种子”长成了一个大产业。目前,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96%,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3%以上,特别是超级稻、紧凑型玉米、优质小麦、设施蔬菜等一大批新品种的推广应用,为实现粮食增产、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。但也要看到,我国种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,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水平总体还不高,种子企业的科研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比较弱,迫切需要全面深化种业体制改革,加快健全种业科技创新体系,要筑牢种业安全根基,牢牢把握农业发展主动权。 

       深化种业体制改革,要坚持问题导向,破除阻碍种业发展的“藩篱”,着力解决种业创新与农业生产“两张皮”的问题,加快培育生产急需的突破性新品种;着力解决地方保护、不当干预和监管不力的问题,加快形成统一开放、竞争有序的种业大市场;着力解决我国种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的问题,加快构建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机制,打造现代种业集团,提升种业国际竞争力。 

       要突出良种培育这一核心任务。农业要增产,良种须先行。要紧盯国际育种发展前沿,加大种业基础性、公益性科研投入,推进种业科技原始创新、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,加强核心技术攻关,建设分子育种大平台,努力提升科研成果承接转化能力。建立科企紧密合作、收益按比例分享的产学研联合攻关模式,打破院所和企业界限,联合开展良种重大科研攻关,加快选育一批优质高产、广适多抗和适应机械化、设施化生产的新品种。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优势育种制种基地建设,保障种质资源安全。 

       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。要改变过去课题组制、“小作坊式”的传统育种方式,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、“工厂化”运作的现代商业化育种体系。通过项目引导、政策奖励等,鼓励“育繁推一体化”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,组建研发机构,加大研发投入,提升育种创新能力。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,发挥现代种业基金引导作用,推进企业兼并重组,打造一批育种能力强、生产加工技术先进、市场营销网络健全、技术服务到位的现代种业集团。鼓励种业“走出去”“引进来”,加快提升整体竞争力。 

       要营造种业发展良好市场环境。充分发挥市场在种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坚决打破地方封锁,清理废除任何阻碍外地种子进入本地市场的规定和做法,为形成全国统一开放、竞争有序的种业市场提供制度保障。大力转变政府职能,减少对种子生产经营等微观领域的直接干预,积极推行负面清单等管理方式。加强种子市场监管,推进全程可追溯管理,建立种子市场秩序行业评价机制和企业黑名单制度,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劣行为。加强安全审查,保障国家种业安全。